竞博job·上海没错过“新BAT” 正打造“新模都”


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:2024-09-08 07:23:52 来源:竞博官网登录 作者:竞博job在线登录

2024-07-19

  回到中国互联网的起点,1994年,中国开通64K国际专线,与国际互联网接轨,从此中国在国际上被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。前一年,中国第一条海底国际光缆——中日海底光缆从上海登陆,为后续中国连接世界提供了通道。

  然而,上海错过了BAT。来到互联网时代,以百亿美元估值画一条线,过线的互联网企业,几乎都与上海无缘。

  为什么上海没有“二马”?上海,向来以开风气之先著称,没有诞生BAT似乎成了最大的遗憾,使得上海多年陷入互联网沉沦论,甚至被质疑缺乏创业基因。

  回到《IT时报》的起点,2004年,上海市民信箱开通试运行,成为上海市民踏上信息化高速公路的起点。20年,市民信箱演变成了全民政务App“随申办”;20年,《IT时报》不仅见证了上海数字化的转型之路,也见证了上海找寻城市发展方向的历程。

  1996年,上海热线上线时,雅虎才两岁,乔布斯的第一款MacOS还未发布,大多数人还不知道IE是什么。

  这一年,腾讯QQ的鼻祖ICQ才刚刚发明,这让Ponysoft BBS深圳站的“马站长”马化腾内心澎湃起创业。与“马站长”一起沉迷BBS的还有“雷校长”,雷军因为盘古组件产品上市反应平淡而陷入了人生低潮,在家“躺平”,西点BBS成为他最好的精神安慰剂,日更两万字,洋洋洒洒写出了《我的程序人生》。身形瘦削、其貌不扬的年轻人马云正在推销黄页网站的路上屡遭拒绝。李彦宏还在华尔街打工,拿下了一个美国专利。

  而在拼多多崛起之前,上海还有一大遗憾:没有诞生电商巨头。易趣、新蛋、易迅先后落幕,1号店则被多次“转卖”。

  上海不相信故事,只信奉实干和速度。“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性格,比起北京疯狂创业,包装造势的互联网思维,上海显得更加务实,不会故意制造融资和估值上的泡沫,但在互联网时代,这种性格是比较吃亏的。”IC咖啡CEO王欣宇曾向《IT时报》记者分析道,上海创业之所以慢,是源于它务实、规矩的性格。

  其实,并不是上海不相信互联网。1999年,上海互联网曾经风头无两。梁建章等人成立了携程,陈天桥建立了盛大网络,31岁就成为中国首富。

  上海一直寻找下一个携程和盛大在哪里。之后,上海在生活服务O2O行业孵化出了大众点评、饿了么,不过,大众点评与美团合并,饿了么被阿里收购。此后,上海又在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等多条赛道上寻觅。

  “纽约没有产生硅谷,没什么可惜的。上海不适合创业,但可以创新。”知名科技评论人魏武挥曾在2015年接受《IT时报》采访时谈到,上海的“大政府”作风恰好适合做前瞻性研究或基于底层架构的创新,比如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,这些底层创新多孵化自高校和研究院,而政府则可以帮助他们将创新成果商业化。

  2018年,支付宝总部落户上海,与盒马、饿了么构成阿里上海布局。这一年,上海接连招揽了BAT相关公司进驻上海,腾讯“AI+视觉”研究团队优图实验室落户上海漕河泾园区,之后腾讯华东总部落地徐汇滨江。

  此前多年,上海已经在“筑巢引凤”。2015年,上海发布《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》,简称“科创22条”,提出“两步走”规划:2020年前形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,到2030年形成科创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。

  “科创22条”的核心思想是“创新是放出来的,不是管出来的”,所讲的大多是放宽和取消,“允许高校和科研所成果转化收益归属研发团队所得比例不低于70%”,这一数字是突破性的,真正激活了产学研。

  “放开,放开,再放开,只有放开才能搞活。”当时上海市领导指出,创业者是运动员,社会和市场是裁判员,政府要当好“服务员”。

  2020年,“新BAT”在上海崛起,哔哩哔哩(bilibili)、蚂蚁集团(Ant Group)和商汤(Sense Time)分别瞄准了互联网内容、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。

  这一年,正是上海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和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建成的时间点。上海逐渐找到自己的科技之路,大致可以归纳为一大基础、两大中心和两大核心:5G等新基建是一大基础,科创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是其两大中心,与两大中心对应的核心赛道是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。

  1990年,上海滩谋划成立一家证券交易所,起初想模仿成熟的人工报价方式,但出错率极高,最后决定启用计算机。开业前一晚,“老法师”与计算机来了一次对决,最后“老法师”输了。

  这一年,一位名叫汤晓鸥的年轻人,来到麻省理工深造。归国后,他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,一度被戏称为被人工智能耽误的优秀HR,因为他善于发现人才。在商汤成立之前,他在港中大成立的多媒体实验室MMLab已成为中国计算机视觉的“黄埔军校”。

  2017年,谷歌Alpha Go继与李世石一战封神后,再次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柯洁,一场人机大战,掀起一波人工智能创业浪潮。

  上海的反应速度是惊人的。这一年,上海市政府印发《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》的通知,吹响了“智能上海(AI@SH)”行动的号角。

  2018年被认为是上海人工智能发展的元年,因为向来务实的上海做了几件大事:召开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,引入20个重点人工智能项目,发布“人工智能22条”和“扩大开放100条”,开放人口、法人、空间地理等TB级公共数据库,建立千亿级的产业基金,上海人工智能方案初现雏形。

  上海还做了一件最被忽视的事,就是开放场景,当时预期在未来形成60个深度应用场景。别小看这个数字,由政府牵头去敲门,医院、学校等重点场景的大门才能被敲开。

  傅利叶初代康复机器人已在2017年成型,对创始人、CEO顾捷来说,只差落地场景这临门一脚。就在这时,傅利叶拿到了上海市科委的项目。对顾捷来说,敲开医院大门,让自家康复机器人落地比拿融资难多了。

  “科创22条”首次提出,获得一定规模投资的创业团队核心人才可直接落户的优惠政策,一石激起千层浪。而“人工智能22条”则更聚焦个人,将人工智能人才和核心团队纳入上海市“人才高峰工程”,并以“一人一策”的方式,为人工智能人才在上海的创新创业、工作生活等提供保障措施。因此,上海迅速聚集了全国三分之一的AI人才。

  若以2018年为元年,6年间,上海在人工智能治理上担得起“高地”的称号,拿下多个“第一”,如编制国内首个地方人工智能五年规划等。

  2024年,在大模型风起云涌之际,上海成立“模速空间”,不仅为大模型企业提供算力补贴、补贴,才帮企业敲开了场景的门。算力、算法、数据三驾马车牵引大模型,上海政府就沿着“场景敲门”的思路,一一破解大模型路上的坎。在算力短缺问题上,政府牵头统筹、调度、共享算力资源,还对大模型企业发放最高补贴10%的“算力券”;在优质数据竞争成为核心之际,上海成立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;在算法人才难求问题上,上海抛出优先落户的橄榄枝吸引高层次人才。

  为什么没有诞生BAT?上海用近20年时间来回答:既想超越纽约,也要诞生硅谷,相信“魔都”上海会缔造下一个“模都”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
竞博job 上一篇:互联网与哪些传统行业相加听总理怎么说 下一篇:两江新区环湖企业公园二期项目实物工程正式完工